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社会> 正文

传承、实践、创新 泸州探索“非遗+” 让非遗“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4-06-06 11:20:28 来源:川江都市报

在传承中拓展销售渠道

6月5日中午,江阳区分水岭镇伞里古街油纸伞博物馆,第七代非遗传承人毕原绅正在为游客介绍一款造型精美的油纸伞。

“油纸伞制作技艺已在分水岭流传了400多年,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活化石。”毕原绅介绍,历经洋布伞的冲击,曾经的制伞艺人都改了行,如今掌握正宗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的工匠已为数不多。

“要留住这把伞,还是要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毕原绅说,好在有政府支持,分水油纸伞的申遗保护也顺利实现了“三级跳”:2006年,被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的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价值获得了认可,毕六福被推举为代表性传承人。

如何在传承与利用中更好地用活这张“非遗名片”?

近年来,在毕六福的指导下,作为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毕原绅与团队一起从油纸伞的伞面入手进行图案创新,从最初不到百种图案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种,除了频频亮相国际国内各大展会,还销往欧美等多个国家。

“目前,油纸伞伞面研发创新的方向是根据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将流行元素与年轻人的爱好相结合,探索更多的新产品。”毕原绅说。

此外,泸州市还围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养等“做文章”,做好分水油纸伞、雨坛彩龙、古蔺花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

编辑:陈俊宇 责任编辑:刘笃梅 审核:汤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