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距离端午节还有5天。合江县尧坝古镇,地方农特产品专卖店,粽子、黄粑、萝卜干的销售“火”了起来;永兴诚酱油文化博览园,探寻古法酱油酿造奥秘的游客纷至沓来;泸州伞里分水油纸伞非遗体验基地,体验、打卡的非遗文化爱好者络绎不绝……品味非遗美食、探寻非遗文化、体验非遗技艺,已成当下游客出行打卡的最佳组合。
尧坝街上的任幺婆萝卜干店
周姚黄粑店门楣上吊着一串串粽子
合江永兴诚酱油文化博览园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泸州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
非遗如何迸发新活力?非遗产品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泸州市探索“非遗+”,让非遗“活”起来,不仅拓宽了传统非遗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还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传统非遗文化。
搭上电商快车销往全国
端午临近,合江县尧坝古镇“火”了起来,老街上人来人往,店铺摊主纷纷吆喝。
“泸州味道,身体需要,尧坝特色,别处没得;买不买看好歹,要不要尝味道……”周姚黄粑店门楣上吊着一串串粽叶系着的粽子,橱窗内摆满了一排排散发着热气的黄粑。穿着一身古代堂倌服饰的店主在门口不停吆喝着,吸引不少游客订购。
这段时间,不只是黄粑、粽子,“尧坝味道”红汤羊肉也备受游客青睐。但在这里经营羊肉店的老板们都有一个感受,传统的做法已经难以满足大众对多元口味和吃法的诉求,适应不同味蕾才是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今,在尧坝古镇,很多店铺都推出了适合中老年人的清淡口味,以及适合年轻人的“冷淡杯”做法。
“既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合江红汤羊肉的传统做法,也利用新做法适应了市场。”一位经营者坦言,这是在传承与利用中解锁新路径,实现了“多赢”。
同样探索新路径的,还有泸州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任幺婆萝卜干和尧坝黄粑。两款本地手工作坊通过传统技艺制作的美食,借力直播平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并卖到了全国各地。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创新的文旅融合方式不仅能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而且能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奏响文旅融合的“交响曲”。
在传承中拓展销售渠道
6月5日中午,江阳区分水岭镇伞里古街油纸伞博物馆,第七代非遗传承人毕原绅正在为游客介绍一款造型精美的油纸伞。
“油纸伞制作技艺已在分水岭流传了400多年,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活化石。”毕原绅介绍,历经洋布伞的冲击,曾经的制伞艺人都改了行,如今掌握正宗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的工匠已为数不多。
“要留住这把伞,还是要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毕原绅说,好在有政府支持,分水油纸伞的申遗保护也顺利实现了“三级跳”:2006年,被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的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价值获得了认可,毕六福被推举为代表性传承人。
如何在传承与利用中更好地用活这张“非遗名片”?
近年来,在毕六福的指导下,作为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毕原绅与团队一起从油纸伞的伞面入手进行图案创新,从最初不到百种图案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种,除了频频亮相国际国内各大展会,还销往欧美等多个国家。
“目前,油纸伞伞面研发创新的方向是根据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将流行元素与年轻人的爱好相结合,探索更多的新产品。”毕原绅说。
此外,泸州市还围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养等“做文章”,做好分水油纸伞、雨坛彩龙、古蔺花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
解锁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6月5日上午,合江永兴诚酱油文化博览园,游客接待中心装修已进入尾声,负责人李红一大早便赶到施工现场督促进度,目的在于“国庆节前全部完工开园。”
位于合江县的永兴诚酱油文化博览园是泸州市重点打造的非遗文化体验景区之一。
跟着李红的指引,记者看到,新打造的景区,不仅可以了解酱油和合江乃至泸州城市文化,还可以实地体验酱油酿造的全过程。
“非遗体验解锁旅游创新实践。”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泸州市将持续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景区,激发学生和市民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壮大非遗传承队伍。
该负责人介绍,将在尧坝古镇、太平古镇等景区开设非遗研学夏令营,开展黄粑、醪糟、竹编、灯笼制作等非遗文化培训。下一步,还计划在景区拓展非遗研学阵地,新开设匠笔画、韦编三绝、油纸伞等非遗手工文化体验场馆,推进非遗研学基地和古镇景区深度合作。
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和体验深度融合,泸州市将目光瞄准高校。
“依托专业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我们将非遗文化进课堂、校园,不断激发他们对非遗挖掘和保护的兴趣。”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马凝儿说,学校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产、学、研、创、育结合,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此外,泸州市还通过建立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体验基地,鼓励227名“非遗”传承人带徒传艺。开展非遗“六进”工作,在学校、社区、景区等场所建立传习基地13个,设立“中华传统文化书籍专架”,定期开展技艺展示培训,编印《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读本》,“泸州分水油纸伞”列入四川省全日制中学美术教材。
文创产品,是“非遗+”的另一延伸。截至目前,泸州已建成扎染、蜡染等省级非遗就业扶贫工坊3个,创新开发麒麟公仔、中药香囊等文创产品70多种。
记者 曾刚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