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民生> 正文

从“空中飞”到“落地用” 泸州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逐渐成型

发布时间:2025-05-20 11:24:09 来源:川江都市报

5月6日,在合江县车辋镇的群山间,一架架大型无人机下方吊着一捆捆竹子在群山间穿梭。抵达指定地点后,下方工人将竹子卸下,无人机又立即返航继续下一轮吊装,往返一趟用时不到2分钟。

从去年开始,“低空经济”成了一个非常火热的词汇。不过,虽然它被广泛提起,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却少之又少;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日常能接触到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也只有无人机表演。实际上,低空经济的运用远远不止表演,它确实能为很多人、很多产业带来巨大的改变。目前,泸州正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机遇,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和领域正在逐渐成型。

效率得到质的提升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合江县车辋镇竹资源丰富,享有“竹乡”美誉。但竹林分布在一座座高山之间,想要利用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学员在培训学校进行实操练习

这样的情况在去年11月迎来了改变。当地引进四川洪荒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无人机吊装业务,成功解决了竹子运不出来的问题。

说起为什么会选择用无人机来吊装,四川洪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飞说,是因为一次巧合。过去,为了将山上的竹子运到路边,都是靠建设好的索道来完成,在建设新索道时,部分部件和设备需要通过无人机吊装才能运送到指定的安装位置。在交流时,王飞向对方建议,何不直接用无人机吊装竹子,这样既节省了轨道建设的成本,还能扩大可用竹子资源的面积,使用更加灵活。

为了方便运送,即便采取索道,也只能利用公路旁1公里范围内的竹子;如果采用无人机吊装,公路两旁8公里范围内的竹资源都可以利用。而且一台无人机一趟可运竹子100斤左右,每天可以运送八九吨,运输效率比以往的索道运输提高了很多。

效率的提升和辐射面积的扩大,还带来了用工需求的增加,这就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增收的机会。王飞算了一笔账:一台无人机一个飞手,两端各配备一名转载人员,一台无人机一天能吊装八九吨,相当于6-8名伐竹工人的工作量,一台无人机就能为10人带来收入,这也是低空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今,车辋镇每天有20余架无人机开展竹子吊装作业,截至目前已运输竹子10多万吨。这些成绩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当地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专业开设

为产业发展培育人才

4月22日,四川省泸县建筑职业中专学校无人机操作和维护专业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举行,从此该校的无人机教学有了实操基地,相关的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课本,而是让学生有了更多操作无人机的机会。

根据四川省泸县建筑职业中专学校目前无人机专业师资培训和硬件配套等条件,2025年秋期,该校计划招收3个无人机操控与维修专业班,合计150余人。

学员在培训学校接受培训

说起为什么会开设无人机操作和维护专业,四川省泸县建筑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陈德富介绍,当前,无人机技术作为新兴科技,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应用领域持续拓展,从传统的影视航拍、农业植保,到电力巡检、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地理测绘等关键领域,无人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农业领域,无人机能实现精准的农田测绘和高效的农药喷洒,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在应急救援中,无人机可以深入危险区域进行情况侦察,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无人机操控员的就业人才缺口已高达100万人,开设该专业正是为了顺应这一人才需求趋势,为行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陈德富说,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民用无人机行业的发展与创新,为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这为无人机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了泸县建筑职业中专学校,泸州还有部分学校也开设了无人机相关专业,这既是对国家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也有助于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解决就业

享受低空经济带来的改变

戴上墨镜,手持遥控器,熟练地操作起无人机……在王霞的操作下,短短20分钟,近20亩果林的打药和施肥工作便完成。“这么快就弄完啦!”果农们看着王霞行云流水般的操作,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道。

去年底,家住叙永县的王霞完成无人机培训与考试后,成为了泸州屈指可数的“女飞手”。在今年的春耕时节,田间地头常常能看到她用无人机助力村民开展各项农活的身影。

无人机开展吊装作业

要是在前年,你告诉王霞今后她会和庄稼经常打交道,这位90后姑娘是不会相信的。但正是因为接触了无人机,这位姑娘放弃了自己10年在外打拼的成绩,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飞手”。别看如今操作娴熟,实际上王霞接触无人机的时间并不长。在学习过程中,王霞深刻认识到机械化带来的效率提升才是关键。出身农村的她,多年来见证了父母和乡亲们依靠传统方式种地的艰辛。因此,她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让更多乡亲享受到低空经济带来的福利。从此,王霞成为了一名“女飞手”,奋战在了乡村振兴的最前线。

除了王霞,唐登洪也是因为低空经济的兴起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唐登洪是车辋镇竹子吊装无人机操作员之一,今年49岁的他曾参与很多企业的招聘,因为年龄较大,未能获得理想的工作,后来因偶然的机会选择了接受无人机培训,并成为了一名“飞手”。

“我都没想到自己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唐登洪说,如今不仅工作稳定,还有社保,与过去打零工漂泊不定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低空经济还存在着无限的可能,而泸州发展低空经济的基础正在壮大。王飞认为,如今的低空经济就像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这是一片蓝海,充满着无限可能,谁也不知道未来低空经济会发展成什么样。

记者 燕伟民 摄影报道

编辑:胡蝶 责任编辑:刘笃梅 审核:汤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