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晚上走这里过,到处都黑漆漆、冷冷清清的,现在这里既亮堂又漂亮。”泸县福集镇石鸭滩村村民徐忠会说,前段时间,村道旁的一所废弃小学变了模样,村民们路过时看到“文山小筑”四个大字立在老校舍顶楼处,校舍周围有很多霓虹灯,还搭起了米色的帐篷。
村民看到的“文山小筑”其实是一处农家小院,在原来废弃的小学校舍的基础上,由泸县两位返乡创业的90后出资打造,今年初才营业。他们说,返乡创业是为了回忆也为了梦想,想用“农家小院+民宿”的方式,让外地游客来家乡看看,也让家乡人多一处游玩的去处。
盘活重建
废弃小学变成了文山小筑
“我幼儿园是在这个学校读的,记得之前外公在学校里教过书,校舍废弃后,他一直有些惋惜。”说起返乡创业的原因,今年29岁的袁柯说,这是他和外公的一份念想。当年,读文山小学的主要是石鸭滩村和斗山村两个村的小学生和幼儿,所以学校既有小学教室又有幼儿园教室,学校原来是开放式的,就在路边,没有大门。记忆中,他每天从马路对面走一个大坡就到了教室,旁边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读书声总是特别洪亮有力。
文山小学原来操场处搭建起了户外帐篷
因为有了这份记忆,当袁柯知道废弃的文山小学想要盘活重建的消息后,就开始计划想干点什么。最终,他和堂弟袁荣基一起回家重走小学,开启了建设农家小院的计划。袁柯的外公柯伯奎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是高兴,经常跑到工地上“监工”,还一个劲儿夸赞年轻人很有想法。
柯伯奎是福集镇本地人,2002年以前在文山小学教语文,他的记忆中,学校里有三个小学班级,还有60多个幼儿园小朋友,操场上设置有篮球架和乒乓球桌,校舍后有一段很长的围墙,还有一个蓄水池供村民取水用。
“文山小学的前身是文昌学校。”柯伯奎说,当时,文昌学校的土墙房年久失修,学生们搬到了山坡上新建的文山小学,但这所村小使用时间并不长,后来学生都去了城东小学上课,文山小学就废弃了。因为校舍长期没人用,附近村民就把自家的柴拿到这里堆放,时间长了,校舍的样子都快看不出来了。
今年初,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打造后,废弃的文山小学变成了文山小筑,小院里新装了木门木窗,院落打扫一新后用碎石铺满,室内设置了茶室、吊炉火锅、烧烤台,还有12人围坐的大圆桌。
小院落成的消息传开后,附近的年轻人、成都和重庆的外地游客都来光顾,给小院点赞,还给年轻老板提了可以增加绿植、多设置娱乐项目的建议,让两个创业的年轻人更有干劲儿了。
带动经济
计划依托小院开设乡村民宿
“我们不想拘泥于特定格式,想灵活些。”27岁的袁荣基说,自己大学里学习的是设计专业,毕业后做过装修设计师,后来和堂兄一起开了一家会展公司,在有了经验积累后,两人都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建文山小筑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拥有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农家小院,依山傍水能赏景,能让客人来此处“放空”和品尝美食。虽然想法很简单,但在筹备过程中又有了很多新的想法。
袁荣基在小院里忙来忙去
前期筹备中,袁荣基发现村里还有一些待就业青年,于是他考虑将来可以在小院背后的山坡上建露营基地,以及发展更多可供客人娱乐的项目,比如野兔狩猎、山地车等,这样就能多增加一些年轻人的就业岗位。同时,村里还有一些空巢老人,他们的日常娱乐活动不多,于是他在小院里拉起露天幕布,定期为老人们开设露天电影院,播放他们爱看的影片。此外,小院旁有荷花池、黄栀子花基地、河沟,还有一座名为万寿桥的龙桥,在和学校、村委会联系商量后,他计划着开设一条亲近大自然的研学路线,吸引在校学生到此学习种植知识等。
袁荣基说,当下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小院旁满山的花香引来不少游客打卡。对此,他和该基地管理者商量后,在小院推出了栀子花特色美食,如栀子花肉丝汤、栀子花炒腊肉和栀子花茶等,受到不少外地食客的喜欢。
“因为在外地开公司的缘故,认识了不少外地朋友,我希望他们来我的家乡看看。”袁荣基说,有了小院后,他邀请了很多外地朋友来泸县玩,大家都很喜欢泸州美食和龙桥。
目前,袁荣基正计划着依托小院开设乡村民宿。因为在和乡亲们拉家常时,他发现有很多村民进城工作后,把老人也接去城里住,村里的房子就长期闲置着,他便挨家挨户去联系,商量能否把村屋改为短租民宿,一方面帮助村民增收,另一方面也带动村里经济,希望这个计划在不久后能顺利实施。
袁荣基说,如果有能力创业,相信只要足够努力也能有一番作为。回家乡创业,闲暇中还能陪伴家人,和乡亲们拉拉家常,与家乡的好山好水相伴,感受一方“天地”大有可为。
记者 杨理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