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马女士向记者反映,她老家种的李子树结得果子不正常,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李树上的果子为“豌豆”形(受访者供图)
几天前,马女士的妈妈给她发来信息,在泸县喻寺镇老家种的李树结出了一些果子,但有的果子不是正常形状。根据马女士提供的照片,记者看到,李树上的果子为“豌豆”形,不是正常的球形状。马女士说,除她家的李树外,邻居家的一些李树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家住泸县方洞镇的王先生家里种的李树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据他介绍,一些树上会出现正常的球形果子和不正常的“豌豆”形果子,“豌豆”形果子中心是空的。他亲戚家里的果树也一样,往年都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看到,有泸县村民也遇见了这种情况,并发出疑问:“这到底是豌豆还是李子?”
泸州市经济作物站正高级农艺师黎秋刚介绍,这种情况为李袋果病,主要是因为病果受到过一种叫作李囊果病菌的真菌侵害后所致。这种病菌在冬季会藏匿在树皮裂缝中等处越冬,在每年春季天气转暖,李树萌芽时,这些病菌会随同萌生,进入到初次侵害阶段。通常发病轻重也与春季雨水多少有关,每当遇到春季多雨,气温较低时,往往此类病害发生尤为严重。果树被侵染一般会发生在每年的4月前后,5月前后是发病较为严重的时候,当气温达到30℃后,病害会停止发生。特别是离水域较近的一些李树园,应加强管理。
李树果实感染病菌后,初期果实会畸形膨大,病果扁、狭长,中部大,两端小,果面纵向可见明显浅纹,果皮光滑,色泽为淡黄色。病情继续加重的情况下,病果的色泽会变为暗褐色,并伴随有果实皱缩、干枯、褐变和脱落的现象,此时掰开病果会发现果实中空,内有未正常发育的雏形核,部分区域果农称之为“豌豆果”。在病发时及时摘除病果,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防治病害蔓延。在果树上正常结出的果实可以食用。
李袋果病如何防治?黎秋刚介绍,李袋果病的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其越冬多在李树芽鳞片外表以及芽鳞片间进行,每年发生一次,做好初期的预防工作可有效避免后期的不必要损失。果树发生病害,通常会与果树的长势有关,果树旺盛健壮抵抗性强,发病就会减少,因此要加强李树的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升果树的抗病性能。做好相应的修剪管理,加强果树的通风透光性,秋末清园销毁枯枝败叶等,减少病害的残留。
秋冬季节做好果园的清园处理工作后,要对果树进行枝干涂白、整树喷药杀菌处理,果园常用的杀菌药剂有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经过一到两次的喷洒后,就可以起到消杀多种果树病菌的作用,通常使用的时间为果树入冬后到萌芽前这一阶段。
记者 曾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