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共泸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度泸州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共10个案例入选。
典型案例⑦
泸州市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降低群众就医成本
改革背景
自2006年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被提出后,一直面临“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2022年,四川省出台《四川省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省关于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落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努力解决重复医学检查检验问题,着力推动改善群众就医感受、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工作举措
(一)优化工作指引,定操作路径。印发《泸州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2024年版)》,更新互认项目(医学影像检查80项和临床检验81项)、互认标准、互认规则等具体要求,细化泸州市具体落实任务,明确任务分工,确定工作时间安排。推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不影响疾病诊疗的前提下,对纳入互认项目范围内的检查检验结果标记统一的互认标识、并予以互认,对患者提供的已有检查检验结果符合互认条件、满足诊疗需要的,不得重复进行检查检验,并对6种可不列入互认范围或不受互认限制的情形作出确切规定。
(二)延伸管理触角,除质控盲区。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支撑,优化调整市级临验结果互认质控工作组织领导,抽选省、市、县资深专家、技术骨干和后备优秀人才,充实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和放射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推动7个区县全部成立临床检验和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和放射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实现市、县两级互认项目质控组织全覆盖,强化全市医疗机检查检验互认质控具体管理。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和学术交流论坛,组织市内外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资深专家授课交流,持续提升医疗机构质控意识和能力。全年组织多质控中心联合质控、交叉质控5次,积极探索开展线上质控,对全市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质量及互认规则执行情况进行质控指导。开展全市“解决重复医学检查检验,加重群众负担问题”整治工作,将医疗机构不合理医疗检查及用药问题作为重点整治内容之一,着力清理整治医疗机构大处方、泛耗材问题,超适应症检查问题,违规重复检查问题,不合理组合检查问题等4类问题,发现问题162条,全部完成整改。
(三)打破信息壁垒,塑共享机制。为推动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市卫生健康委顶层设计“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牵头实施卫生健康专网、智慧医疗大数据平台、远程医疗平台、“健康泸州”便民惠民服务平台、电子健康卡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依托华为大数据中心部署卫生健康专属云,形成了“一网、一云、一平台、多应用”的智慧医疗框架。特别是,依托泸州市智慧医疗大数据平台,汇集各级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检验结果数据。2024年8月,由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发的泸州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指导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展院内信息系统优化和信息接口改造对接,31家医疗机构完成对接并正式启用,实现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调阅。
(四)保障数据安全,护患者隐私。把注重数据安全性放在首位,存储传输患者检查检验相关信息全过程中,对全部数据加密处理、对关键数据脱敏处理,将患者的检查检验数据转化为密文存储在数据库中,并构建多重备份机制,防止数据内容被非法破解或因单点故障导致数据丢失,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医疗机构每次调阅均需患者同意并授权,最大限度保护居民隐私。平台会对每一次调阅操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调阅时间、调阅人员、调阅数据内容等信息,便于日常监管和后续追溯。
取得成效
(一)互认范围不断扩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全市46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有序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其中29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被省上纳入川渝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构名单,与省内市外712家、重庆地区194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泸县、合江县、古蔺县等县级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医疗机构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024年,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CT、MRI等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阳性率93.84%,较2022年提升了2个百分点,极大提升了医院检查检验资源利用效率。
(二)互认质控全面加强,医疗质量安全可靠。市级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和放射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副高级及以上专家比例分别为100%和97.3%,全市有4名专家进入省级川渝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质量控制专家组。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和市放射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质控中心。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24年度川渝检验结果互认盲样考核中,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泸州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和泸州市人民医院所有参加的55个检验项目全部满分通过。
(三)互认方式持续改进,群众就医感受改善。自全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开展以来,累计惠及群众20万余人次,节约费用约2000余万元。尤其是2024年8月全市互认信息化平台上线后,医疗机构间通过信息化手段累计互认调阅156235次,累计信息化互认13546次,节约费用146.7万元。2024年,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收入较2023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均较2023年分别下降了0.9%和1.53%,2024年第三季度门诊、住院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群众就医负担减轻,就医感受显著提升。
来源:市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