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一季度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泸州,第一站来到山河明月·醉酒城街区。新华社、《人民日报》、央广网、《四川日报》等媒体的20多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零距离体验了我市的非遗传承活动、年俗文化开展,了解夜间经济发展情况,围绕“扩内需·促消费”主题,报道我市的创新做法、有益经验。
记者们拍纳溪非遗文创美食。
当晚,采访团在观赏完一支迎宾舞后走进街区。璀璨的灯火下游客如织,“贵妃醉酒”“青梅煮酒论英雄”“琴瑟貂蝉”“泸州铜镜”,接踵而至的歌舞节目让人们流连忘返,记者们不约而同举起手中相机、手机记录所见,并纷纷感叹:“真是一步一景,热闹非凡。”当晚最热闹的要数美人鱼和吐火表演,美人鱼将鱼尾换成了蛇尾,一青一白,表达蛇年主题。她们在水中游动、穿梭,并不时挥手、比心与游客互动;吐火表演设在郭家好酒广场,游客太多,站在后排的游客就踮着脚尖往台上看,带小孩的则把孩子扛在肩上……
纳溪城区居民罗登勇把儿子扛在肩上走了半条街。他们是今年春节第一次来游玩,而且还带了7个贵州赤水的朋友一起来玩。罗登勇说:“街区很热闹,节目也很精彩。之所以特地带朋友来游玩,是因为节目里有很多非遗元素,很好地展示了泸州文化。”市民陈林特地从泸县驱车过来玩,她很早就听朋友说这个街区不错。在街区逛了非遗文创产品展区、看了文艺节目,陈林印象最深的是吐火表演。她说:“街区许多节目都融合了非遗,十分难得。希望街区越来越热闹。”市民戴薛沅一家四口已是连续两年春节期间到街区游玩,她说非常喜欢街区的文化氛围,“不仅有酒文化,还展示了纳溪区独有的茶文化,以及护国陈醋、蝴蝶画等非遗。”
人潮涌动的山河明月·醉酒城街区,是泸州火爆的夜间经济的一个缩影。廖胜春 摄
山河明月·醉酒城不仅是我市新消费场景打造的代表,也是我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典型。纳溪旅游景区党工委委员、景区服务中心主任王梅介绍,山河明月·醉酒城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占地面积共2.4万平方米,包括主街区、休闲游乐园、泸州招婿广场、放酒纵歌广场、郭家好酒广场,设置26个主题艺术表演点位和56个演绎打卡装置,拥有120多家商铺。项目以酒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整合泸州酒文化、人文风情、民俗文化以及非遗传承等多元要素,全面融入街区的建筑景观和软性氛围中,通过灯光艺术、情景演艺、特色小吃、文创产品以及非遗展示等多种形式,打造了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一站式、多元化消费新商圈。项目于2024年2月5日开街试运营,不到1年实现人流500万人次,单日最高人流超17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街区持续举行“灵蛇贺岁·蛇来运转——共度非遗新春”主题活动,推出青蛇大巡游、蛇年不倒翁、灵蛇竹舞、篝火狂欢等20余个循环展演节目,特别推出马戏团、冰雪大世界、非遗火壶表演等新兴旅游业态,春节8天假期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
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任建宇说,我市文旅促消费工作,以政策措施促消费、品牌创建促消费、文旅融合促消费、文旅活动促消费、宣传营销促消费五个方面的系列措施为抓手,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春节8天假期,全市旅游综合接待992.57万人次,旅游接待综合收入45.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5%、45.75%。接下来,我市将不断优化文旅基础设施,深入探索文物活化展示利用,建设一批微特博物馆;持续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开展“你好·泸州”音乐节、“2025时光CLASSIC微醺泸州群星演唱会”等“艺术+旅游”系列活动;持续完善“引客入泸”“酒城九惠”等优惠政策,联合商务等部门出台促消费措施,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学习强国四川平台记者杨锶辰是第一次到山河明月·醉酒城。他说,这个街区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山河明月代表着夜晚,说明这里是泸州夜间经济的一个代表。在这里看到了非常多的游客,来之前了解过这个街区,单日游客量创17万人次的佳绩,这是非常可观的数据,这个街区也是泸州夜经济繁荣的体现。他在街区看到了非常多的泸州非遗展示、展演,希望在泸州接下来的行程中,能够品一品泸州的好酒,赏一赏更多的泸州文化。
记者 李荣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