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记者从市重点工业产业生态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市重点工业产业生态链链长制优化调整方案》于日前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我市重点工业产业生态链由6条调整为10条。
据悉,本次产业链的调整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推动全市重点工业产业建圈强链。调整后的10条产业链是:白酒、能源、化工新材料、医药健康、核医疗、装备制造(含军民融合、机器人)、绿色建材(含循环产业)、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含竹产业及造纸)、电子信息、数字经济。
《方案》对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进行了优化:构建“市领导链长+市级牵头部门+产业主要承载地”的组织架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委副书记担任总链长,每条产业链明确1名市领导担任链长、1个市级牵头部门、2至4个产业主要承载地。值得注意的是,我市自2021年8月实施重点工业产业生态链链长制以来,首次将每条产业链的产业主要承载地逐条予以明确。以白酒为例,《方案》明确的产业主要承载地包括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川泸州江阳经济开发区、四川泸州纳溪经济开发区和四川古蔺经济开发区。
《方案》还提出了我市在各产业链上的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能源产业链为例,我市的优势产业有页岩气开发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新能源,未来产业有新型储能、生物制造等。
《方案》还明确了总链长、链长、市级牵头部门和产业主要承载地的工作责任。比如,链长要定期向总链长报告产业链工作情况,提出产业发展建议;指导市级牵头部门开展产业趋势分析,协调解决跨区域事项;参与产业链重大项目招引。
记者 刘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