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获悉,最近天气变化大,一天就抢救了10名心梗患者,患者年龄以五六十岁的居多。医生提醒,市民要警惕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1天救治10例急性心梗患者
上午8:20,61岁的于女士,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胸闷、咳嗽等症状,持续时间大约20分钟。家人紧急将其送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城北急诊科就诊。经心电图和床旁肌钙蛋白检查,初步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心脏造影检查指征。立即转入心血管内科导管室,行造影检查发现前降支中段狭窄约75%,具有行介入治疗的手术指征。经家属同意后,为其置入一枚支架,术后复查造影支架置入处无明显残余狭窄,手术顺利结束。
8:25,66岁的王先生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意识丧失,伴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入抢救室后意识转清,血压61/39mmHg,心电图检查提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II、III、avF导联ST段弓背拍高,T波高尖。初步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立即为其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对症治疗。考虑到王先生病情较重,与家属沟通征得同意后,医生为其进行了介入治疗,在右冠支顺利置入支架1枚,手术顺利完成,王先生脱离了生命危险。
9:23,68岁的黄女士被家人紧急送到城北急诊科。据了解,她于4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胸痛,发作时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期间未行任何处理,胸痛症状未见缓解。入院后,通过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V1-V4号联ST段抬高,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立即送往导管室,行介入治疗,闭塞血管顺利打通,黄女士转危为安。
……
“上周六一天就抢救了10名心梗患者,还只是急诊科紧急转入的,患者年龄以五六十岁的居多。”大内科兼心血管内科护士长杨雪说。
经急诊介入手术后,目前患者均已转危为安。
心血管内科罗钢教授提醒市民,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寒冷导致人体血管收缩,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等意外。如果出现脖子痛、腰痛、昏昏沉沉、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力不从心、胸闷憋气、头晕、心前区疼痛、走路偏斜、四肢无力等症状,说明身体已经在求救了,这时候千万不能忽视。应保持警觉并及时阻止状态恶化,如自觉休息、缓解疲劳等。而在熬夜、过度疲劳后出现上述症状,更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心梗要牢记两个“120”
罗钢说,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以及有肥胖、吸烟、大量饮酒、寒冷刺激、暴饮暴食、过劳、激动、便秘等,都可能会诱导心肌梗死的发生。
若发生以下情况且持续不能缓解,就要考虑心肌梗死:胸部闷痛、伴有乏力、心悸、咽部紧缩感,牙痛、肩膀痛、上肢放射痛、呕吐等,这些情况往往被认为是普通感冒、肩周炎、肠胃炎等,从而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
罗钢提醒,心梗要牢记两个“120”: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突发心梗,要停止活动,立即就地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医务人员到来;在等待的过程中,尽量安抚患者,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病情变化及各项生命体征,比如面色、四肢、心率、呼吸等,帮助医生了解情况;保持呼吸通畅。停止活动后,要尽力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如果有缺氧指征,条件允许可以进行吸氧。家属不要过分慌张,别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患者,给患者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如果身边有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等药物可取适量含服。
马艳萍 蒲凡 记者 陈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