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评论> 正文

[两江评论]解企业难题,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发布时间:2024-12-20 16:14:04 来源:泸州日报

今年10月以来,我市在“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一些地方在解决企业问题时,仍然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亟须引起重视。

我市的企业数量众多,面临的个性问题也各不相同。虽然就事论事式解决问题是必要的,但若仅停留在表面,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个性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深入研究共性问题,实现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的转变,避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

要成为工作的“有心人”。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往往相互关联,解决的关键在于能否深入剖析问题的内在逻辑。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的转变,并不是简单地合并同类项,因为普遍性问题可能矛盾更突出、涉及面更广、困难更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和极限思维,从紧盯“一个点”到聚焦“整个面”,从打通“一个环节”到贯通“整个链条”,破除政策落实中的“肠梗阻”,为办好“一类事”提出更有效的解决之道。

要成为工作的“用心人”。同题共答并不容易,它不仅考验工作能力,还锤炼工作作风。办好“一类事”,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变“坐诊”为“出诊”,从“声边”到“身边”,化“脚力”为“能力”,在拼经济搞建设的主战场上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以过硬作风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解决企业问题时,必须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这种做法往往治标不治本,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影响自身形象,甚至引发深层次问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在进园区进企业时,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政策兑现、要素保障、审批办理等园区和企业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和普遍难题。

此外,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的转变,是对解题思路、举措、方法、机制的综合考验。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拿出全心全意为企业、群众服务的真心、热心和耐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推动“一类问题”解决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要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制度创新,总结已有的经验,把各领域、各部门改进作风的良好做法统一起来,形成一套切实管用的系统化制度机制。这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能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困扰,真正实现标本兼治的效果。

面对纷繁复杂的企业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问题的解决上,而应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采取系统性、科学性的方法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泸州日报评论员 罗森波

编辑:胡蝶 责任编辑:刘笃梅 审核:汤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