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省印发《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赋能各行业各领域,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如何赋能巴蜀大地发展?一起来看。
在成都高新区新川科技园,省重点项目中国移动科研枢纽中心工程已全面投用。前不久,园区企业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研发的“中移凌云低空数智底座”正式对外发布,并与100多个相关机构达成业务合作。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中移凌云主任设计师 韩雨亭:面向监管部门,可以助力无人机一个全流程自动化的一个管理,能够实现对无人机的看得到、盯得准、连得上、找得到、管得住、罚得了。同时,面向各类的行业运用,我们希望能够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新动能。
简单来说,“低空数智底座”就好比民航领域的空中管理系统,能够为低空飞行器的识别管理、空域建模、高精度定位、航线管理等提供数智化服务,构筑面向低空经济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中移凌云总监 邱裕鹤:通俗地来讲,就是把中国移动这张网当成是一个覆盖全国的神经网络,把我们的无人机、基站、雷达等等连接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云端大脑,根据这些海量的数据来进行运算,从而控制这些低空飞行器高效安全地运行。
数字赋能,也让金融业务“更聪明”。在四川农商联合银行,这套“智能决策系统”已为该行的6款数字化信贷产品累计发放贷款破万余亿元,入选四川省2024年“数据要素×”典型案例。众所周知,在银行业系统,贷前客户调查、贷中资料审核、贷后风险预警都是不小的工作量,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用户精准画像,实现了贷款业务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风险管控。
四川农商联合银行信息科技部数据实验室主任 宋疆: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双轮驱动,重构了我们贷款风控模式和业务流程,客户只需要在手机上提交简单的个人身份信息,就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获得一笔贷款。
四川农商联合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 易中建:更多的数据和更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让我们的风控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并将在两年内全面覆盖我们所有贷款产品,让我们的金融服务更加智能和便捷。
放眼全川,数字技术还不断向县域基层治理延伸。在数字西充·城市超脑指挥中心,“一网统管”下的城市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城市超脑系统运行以来,用AI感知取代了人工巡查,自动识别城市管理类事件2300余件,并通过系统自动分派至相关部门完成处置。
南充市西充县发改局局长 王铁钢:设立占道经营、暴露垃圾、机动车违停等5类城市治理场景,初步实现了从人工排查到智能感知,从分项治理到协同共治。下一步,我们还将把“数字西充·城市超脑”应用到公共安全、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更多领域及场景,推动城市治理更加科学精准。
不光是城市治理,数字赋能也使就医体验更安心,达州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避免了群众看病“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窘境。
达州市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科科长 肖肖:全面接入28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以来,全市共享各类检查检验报告525.6万份,互认项目近10万例次,为患者节约检查费用152.5万元,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互认范围,加快推进“万达开”区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3729.8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8.2%,在数字领域已累计培育7家“单项冠军”企业、1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家上市企业、66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字赋能,向新求质,巴蜀大地徐徐展开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