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将持续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竭力为推动各方交流合作搭建广阔舞台。诚挚邀请四海宾朋来酒城泸州投资兴业、干事创业、安居乐业。”在9月20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开幕式上,市委、市政府再次释放了久久为功优化营商环境的强烈信号。
营商环境对于泸州而言,分量越来越重。甚至有人说,拼经济,拼的就是营商环境。当前,省委明确支持泸州建设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医药健康中心,与宜宾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在国家和四川发展大局中肩负重要使命,泸州迫切需要形成同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相适应、与泸州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营商环境,推动形成“投资泸州就是投资未来”的共识,让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动能更加充沛。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大的磁场,搞得好,各种人才、资源会“不请自来”;搞不好,就会“弃你而去”。与其挖空心思地制造各种“政策洼地”“投资凹地”,不如让发展的环境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流动起来,只要天朗气清,“商”和“资”自然会找上门来。今年以来,我市建立12345涉企诉求快速响应机制,选聘45名营商环境观察员,上线运行市场主体涉法问题“码”上投诉系统,升级泸州市网络问政平台开通企业问政通道,畅通了企业诉求解决渠道,赢得了企业青睐。第二届泸商大会召开期间,我市签约科源源创高科(泸州)龙马潭区总部基地项目等45个项目,总投资248.7亿元。发展总是迭代更新,只要改革不停步,在营商环境这件事上就应该一直向前、永不懈怠。泸州形成了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为主的七大国家级开放平台,是西部同级别城市拥有国家级开放平台最多的城市,又是四川省唯一拥有国际水运、陆运双通道的城市。在服务经营主体上怎样进行制度创新、如何突破应用场景,又怎么围绕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来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不是空中楼阁,它蕴含在一个个就业创业的励志故事里,体现在“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的办事效率上。营商环境究竟怎么样,说到底,关键看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有没有协调好。去年,全市工商注册登记各类实有企业超过8万户。激发泸州人创业热情的最大法宝其实是政府“为”与“不为”的高效协调。位于江阳区的川投泸州天然气发电项目150天获得核准;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的四川日盛铜箔项目从签约到生产,总共耗时不到8个月;古蔺县7天内实现工程建设“八证”齐发,刷新极速审批纪录;泸县的四川奇格曼药业有限公司把主要精力用于研发和生产,奥利司他中间体销量已占全国市场的30%。实践证明,政府和市场不是谁大谁小、“有你无我”的对立关系,而应“各就各位”,成为优势互补的“黄金搭档”。这些泸州发展经验应该深刻总结,政企合力发展的好模式更应该推广开来。要树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像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这些事情是该政府做的,政府就一定要“出手”做好。像企业怎样经营管理、如何谋划决策,就需要大胆“放手”,把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泸州正深入开展“综合查一次”改革,规范涉企检查,减少入企打扰。虽然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但是“有感服务、无感监管”才是更高境界,这就需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真正让监管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
有人说“办事不求人”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如何才能做到“办事不求人”?关键是把制度立好。把“红灯”可以设得亮一些,哪些可为、哪些禁入,需作清单式指导。“绿灯”可以设得多一些,可有可无的条条框框能少则少,最大限度让利于民、让利于企。“黄灯”也不可或缺,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执政理念、治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不妨放下手中的“游标卡尺”和“铁榔头”,给予市场主体适度的容错空间,多一点温馨提醒。往更深层次来说,我们应该多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积极为企业解决困难。水价、电价、气价、物流费怎样,我们能不能想办法降一点;职工生活是否方便,子女上学能否就近解决,我们是否关心了;企业生产经营出了点问题,我们可不可以先不拿出罚单,而是身临其境想想问题出在哪。解决好了这些问题,企业家能不想办法早点达产?能不想办法稳产?能不尽量超产?地方经济自然就会发展!营造“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氛围势在必行,实现“您投资、我服务;您发财、我发展”的共赢局面不是天方夜谭。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更是营商的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实则是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泸州需要引进培育大批高素质人才。去年,我市深入实施“酒城人才聚集行动”,全面深化产才融合,共引进产业人才11.5万人,人才总量增长15.1%。基层回引人才也有经验。龙马潭区安宁街道阳高村连续多年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资金奖励本村的新大学生和研究生。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已有毕业的大学生回到阳高村,成为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动者。显然,产才融合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我们要做的,便是要全力推动产才深度融合。从泸州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充分发挥中国西部工匠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商学院“三大平台”作用,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壮大产业链,深化校(院)地(企)合作,培育科技市场主体,推动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对于泸州来说,优化营商环境不是战术问题,而是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现在,泸州常态化举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例会,持续解决发展道路上的难点和堵点。“营”在当下,我们方能赢得未来。
泸州日报评论员 罗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