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社会> 正文

移风易俗大家谈(三)|改革促新风 树立“舌尖上的新风尚”

发布时间:2024-07-17 10:41:03 来源:泸州日报

近年来,泸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在此过程中,市级有关部门(单位)采取了哪些主要工作措施,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思路?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

改革创新促新风

秦伟阳(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近年来,市民政系统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婚俗改革试验和殡葬便民服务,持续推动婚姻和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初见成效,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健全工作机制。构建示范体系,江阳区、泸县、合江县、古蔺县为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纳溪区为市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将婚俗改革工作纳入全市民政系统重点工作,每个区县至少有一个实验镇街和村组;出台《泸州市红白喜事指导标准建议》,将酒席桌数、规模、彩礼限额等纳入指导范围。

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婚姻服务品牌,开展“酒城桂花姐有约”婚姻家庭辅导,打造“为你而来·蜀结良缘”婚姻服务品牌。开展智慧殡葬服务,开通全省首个殡葬24小时服务热线“96444”;建设“仁孝福寿”孝文化平台,为群众提供订购丧葬用品、祭祀预约等服务;开发省内首个智能自助式骨灰堂。

营造良好氛围。连续五年主办“生命之树”集体安葬仪式,举办“春之生·生命的意义”集体缅怀仪式;指导墓园推出汉服国风行、手绘祈愿树等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10万余人次参与。印发《春节安全文明祭祀倡议书》,强化文明祭扫等宣传引导。

满足求知、求乐、求美需求

张棋(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目前全市已建成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8个、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126个、社区(村)文化室1486个,为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场所,城乡公共文化差距逐步缩小。

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包括:抓好“天府乡村大舞台”示范创建工作,利用文化院坝、文化广场、闲置校舍、乡村戏台等,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打造孵化更多乡村文艺精品;提升打造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书屋等“公共文化新空间”,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同时不断丰富“城市15分钟、乡村10里”文化圈服务内容,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覆盖面;对农村演艺市场持续开展排查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和安全稳定。

树立农村宴席新风尚

明俊(市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近年来,农村群宴的食品安全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加工环境卫生堪忧、办宴人员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以及宴席浪费等。市市场监管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农村宴席新风尚。

发布《关于压紧压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通知》等文件,明确食品安全责任主体,强化食品经营单位的主体职责,构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督促乡厨和群宴举办者(承办者)自觉履行“双备案”制度,即就餐人数100人以上的农村群宴,应在举办前2日向所在地的镇(乡)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报备;通过系统性培训、实战模拟演练及推广游厨保险等举措,全面提升农村乡厨的食品安全素养与应急处理能力,今年以来全市已培训乡厨2859人;倡导并推动农村家宴引入按需点餐、代加工、设备租赁、劳务外包等灵活服务,推出农村家宴平价菜单,推动“光盘行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浪费现象,以群宴新风推动乡村移风易俗。

市市场监管局还将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继续加强对餐饮环节和农村坝坝宴的监督管理引导,树立“舌尖上的新风尚”。

好家风带动好乡风

姜维莉(市妇联家儿部部长):近年来,市妇联积极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移风易俗。

接下来,市妇联将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更好成效,主要举措包括:搭建平台阵地,全面推动30所乡村振兴女子学堂建设,将家庭家教家风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做好人才保障,联动市阳光志愿队伍、市家研会、泸江永荣家庭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强化活动支撑,依托乡村振兴女子学堂,广泛开展“阳光家教”“阳光家书”“阳光家庭”等系列主题活动,推动移风易俗观念根植广大酒城家庭。

不忙应酬忙发展

张洵(市工商业联合会宣传调研科科长):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市工商联将开展好以下工作:向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发出倡议,倡导文明过节、简约过节;号召广大民营经济人士积极参与移风易俗活动,养成文明节约习惯,将节省下的资金用于修桥铺路、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事业,形成“不比阔气比贡献、不忙应酬忙发展”的良好氛围;开展党员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活动,把签订和执行承诺书的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记者 李荣泰 实习生 陈植

编辑:陈俊宇 责任编辑:刘笃梅 审核:汤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