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社会> 正文

移风易俗大家谈(二)|宣传教育正风气 打造乡村善治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4-07-16 10:59:24 来源:泸州日报

近年来,泸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政法委、市教育体育局、市农业农村局采取了哪些工作措施,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下一步如何干?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基层自治正风俗

杨捷(市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政权建设和治理科副科长):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我们深化村规民约培养行动,引导村民主动遵守村规民约;深化志愿服务普及行动,不断壮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开展“推进五社联动、关爱一老一小”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营造社会工作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下一步,将加强移风易俗学习教育,举办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研修班,引导党员充分认识深化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必要性;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指导各区县加强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各区县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引导村(居)民遵守相关规定;加强引导激励,将零彩礼、抵制大操大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文明行为纳入正向积分范围,通过“红榜”弘扬正能量,推动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指导村(社区)党组织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文艺汇演、孝老爱亲等志愿服务活动,将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融入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推动移风易俗。

矛盾调解促和谐

牟崇启(市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科科长):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下一步市委政法委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全面推广泸县太伏镇“一站式”联动解纷工作法,做到“矛盾纠纷全量收集、矛盾化解全链闭环、矛盾风险全程管控”,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推进治理重心下移,深化“政法干警驻网格”工作,充分发挥政法干警专业优势,当好“网格指导员”,重点指导基层开展好法律政策宣传、安全隐患风险发现上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群走访服务等网格治理工作,不断提升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动员基层群防群治力量积极参与薄养厚葬、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治理,重点开展婚恋家庭、邻里关系等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的法律政策引导,倡导更加包容理性的解纷方式,构建更加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

文明新风进校园

唐淑华(市教育和体育局德育与艺术教育科科长):移风易俗,宣传先行。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展板、LED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通过召开专题会发放倡议书等形式进行正面宣传,营造浓厚的移风易俗氛围;把移风易俗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广泛开展文明礼仪、环境保护、劳动实践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职工在移风易俗活动中走前头、当表率。同时,通过基层党组织书记讲纪律党课、专题学习、警示教育等形式,要求教师不违规参与各类“谢师宴”“升学宴”,不收受家长学生以毕业纪念等名义的礼品、礼金,自觉做革除陋习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社会文明新风的传播者、监督者。

“小积分”撬动“微治理”

肖坤明(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目前,泸州市已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05个,国家级、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75个。为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我们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党员和农业农村行业“两新”组织党员将以身作则,自觉抵制超标准、超规模的婚丧宴席和人情往来,自觉践行新风正气,为群众作表率。

发挥数字化乡村治理作用。建立健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充分运用“川善治”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作用,发布移风易俗政策举措和先进典型;指导基层组织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纳入积分管理,推动积分结果与积分超市兑换、村集体经济分红结合,通过“小积分”撬动“微治理”,打造乡村善治新格局。

发挥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作用。通过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村BA”、农民新春大联欢等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绘就生活宜居、发展宜业、治理有效、环境优美的酒城和美乡村新画卷。

记者 李荣泰 实习生 陈植

编辑:陈俊宇 责任编辑:刘笃梅 审核:罗荣